中美教育思维的撞击
作文思维训练的反思
刘万艳
有一次,在写作训练时,我要同学们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即使你的思维不能逆向,你朝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也会有新的突破。
如:“名师出高徒”——所有的名师教的徒弟都是高徒吗?
为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学生宰我上课还睡觉,他还嘲讽他“朽木不可雕也”呢?又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需要的东西,别人就真的不需要吗?山区的柑橘吃不完,也运不出去,可我们买柑橘还要好几块钱一斤呢?
学生纷纷找出观点明显的句子,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驳倒它。
我又举一例:美国小学生是如何学习《孔融让梨》的。
美国老师:你们怎样看待孔融让梨的行为?
美国学生1:孔融的父亲让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四岁小孩去分梨,这是他不负责的表现。
美国学生2:孔融主观把梨分给哥哥们,自己挑最小的,说明他不把挑最小的机会让给哥哥们,这是自私;
美国学生3:不管对方是否喜欢吃梨,孔融硬要将梨子塞给对方,这是主观武断;
美国学生4:也许他自己想吃大梨,但却故意挑小梨子吃,这是他不尊重自己的内心,是虚伪的表现。
我在班上要同学们讨论,美国小孩说得有道理吗?
谁知同学们有的十分赞同美国小孩的评点,有的却纷纷谴责美国学生才是真正的自私,武断,说他们过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比较忽视他人的存在。
一时之下,我不知道该怎么评判。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真实的人,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可是又说要“换位思考”,“以大局为重”,真的不知道哪一个观点更正确?后来我理了理思路,告诉同学们,孔融在当时发梨子时,也可能确实尊重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当时可能有几个想法:1、我想吃大梨;2、我想得到大人的肯定,第二个想法更强烈些,于是他便压抑了第一个想法,他这么做不是虚伪,而是想让大人称赞他一句:“真乖,会谦让、有礼貌”,这是一种向上向善的表现欲。这可能就是孔融那时的想法,这不是虚伪,这也是一种尊重自己内心想法的做法
再者,他把自己的父亲当成自己的上司,领导,长官,能服从也是一种品质,他正真做到了尽职尽责的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这不叫武断,也不叫自私而是尽责。
我们中国一则经典的传统美德的教材被美国学生完全否定,这确实是他们的孩子不理解中国的国情。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
1,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只要选点有足够的话题,课堂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有广泛阅读,视野要开阔。
2, 我们学生的思维与美国学生的思维有撞击,是基于我们教育的土壤不一样,美国人强调自我,而中国人更懂圆通、中庸。要懂得不同的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要科学辩证。
3, 更懂圆通、中庸的人不仅不会树敌,反而更少和别人正面撞击,更重要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让自己内心更安宁。
同学们似乎认同了老师的观点,一个个拼命点头。这节课不仅是思维的训练,也是为人处世的情商的培养,我自己觉得收获还是挺大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