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贺龙中学 周爱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2021年3月19日,在校长叶海华的领导下,副校长周雅城的关心下,经教科室的安排下,我作为贺龙中学地理代表与洪湖地理学科一行人在地理教研员徐荣主任的带领下汇聚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古城襄阳,来到襄州一中,参加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三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会。
这里是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隐居地;这里凤凰咀遗址的发现地;这里是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期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里是被省委省政府纳入荆楚大遗址保护传承项目库。
襄州教育秉承传播正能量,再创新辉煌的理念,全面落实安全是第一保障,质量是第一生命力,业绩是第一资本,和谐是第一要素的要求,着力构建新型教育生态。
来到襄州一中,我们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
他们的工作周密详尽,他们的招待热情细微。
2021年是湖北省新高考元年,七市(州)联盟,原创试题,专家团队,精心打造,作为引领高考备考风向标,学生质量分析会,备考研讨会,是复习备考参考的重要依据。七市(州)教学研协作体联盟是教学资源跨际共享,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构建立德树人,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体系,是我们教学共同目标。
全程襄阳地理教研员牟芬主持,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骨干教师课堂展示:
荆州中学江挺老师优质课--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微专题《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导学案。
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宋秋红老师的《河流地貌的物质来源和能量转换》
接着荆州中学高三备课组长及优秀教师张强强老师点评江挺老师的《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活动的影响》:选题准确,结构完整,小切口,大纵深。关注学科主干知识并以新案例重构,通过情境教学(全新的材料:图片,视频,材料,事例)进行有深度的设问,把握问题纵向横向的关联性,层层递进实现学生的生成,并贯穿人地协调,人类活动,学科素养,考虑学生学情,关注国家动态,实现立德树人。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襄阳市学科组带头人李娟老师对襄阳三十六中学宋秋红的《河流地貌的物质来源和能量转换》点评:教学基本功非常的扎实,语言精炼优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精准。
①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完成任务符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学生学情,高考要求。现有知能结构把握探究问题层层设计。
②教学思想:注重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过程,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新高考,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的过程中生成知识,培养能力。
③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启发式法,分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
比如江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反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准确指出,归纳总结方面语言精准,体现地理学科语言的科学性。宋老师的语言惊艳自然,具有艺术性,感染力。
④教学度的把握:教材把握,进行教材建构整合。促进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打破了这个原有教材限制,探究问题的设计上层层递进,积规模的一个讲解,我受益匪浅。当然呢,整节课的图片识屏还有立体的设计都非常的有针对性。
全国优质课特等奖襄阳五中教师饶清:二轮复习中,在高一和高二包括高三上学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基本功,基本的知识储备,基本的分析能力,选择了最有时效性的微专题,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深化,大专题搭配微专题的形式来给同学们进行讲解实战。二轮复习备考的微专题考虑高考阅卷,备考微专题:
①微专题的“微”,挖多深,扩多宽。
高考评分细则为备考指挥棒。高考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处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在课本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加深扩宽。
②微专题的“选”:选什么,怎么选。
找好点:在大的模块中,选一个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后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利用资料,怎么去思考,怎么去作答。
③微专题的“备”:学生学情,问题设计。
根据新高考,新考纲,新教材,结合学生实情,备好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
最后学科权威专家传金送宝:
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满堂关于七市(州)三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命题
命题原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2021年1月八省模考
以一核四层四翼为基准,把握为什么考?怎么考?考什么?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厚植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协调观,培育生态文明观。
2、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察,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强化对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凸显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
3、优化材料选取情景创设,引导教学重基础重实用。增强健康意识,养成审美情趣,树立劳动观念。
二:评分方向
知识向思维转变。
双向细目边向多维细目表转变。
一套答案向三套答案转变。
三:答题情况
四:考试启示
①从概念-原理-过程-变化-影响引导学生深度认识,不断优化复习内容,追求复习内容的覆盖度,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类生产活动,社会现象蕴含的地理原理,将身边的地理引入试题,以情景为载体的深度复习,提高考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②重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一是快速准确的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能力获取和提取出来,进而提炼,运用。二是根据试题答题要求和指向,运用所学知识,把试题要求和材料建立密切联系。
③语言的规范准确是提高得分率的关键
④加强命题研究。
试卷难,赋分高,符合高考社会期望。
湖北省武汉教科院余克四院长为我们作2021届高三地理学科高考备考指导。
贯彻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地理核心素养--湖北省2021年模拟演练地理试题分析及高三复习建议
一:试题回放,关注高考命题
以2020年元月模拟考试为例,研究往年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用心审视高考地理试题,就是明晰高考地理命题的变化趋势;用心思考高考地理试题,就是找到回应地理问题的正确方式;用心欣赏高考试题,就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大学知识下放,带土移植,设定特殊的情景,考查出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试题命题特点:遵循、平稳、守正、创新。湖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地理试题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结合湖北省地理学科教学的实际,充分体现了考试的育人、选材和导向教学的功能。
二:高考命题要求
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对三批八个省市统一要求。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引导。优化情景设计
1、试题设计不超出《新课标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和教材要求。
2、试题要求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景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
3、试题考查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5、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答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6、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量应合理。
命题指导意见:
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3、入易初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8、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9、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10、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聚焦:考查地理学习能力,验证地理思维过程,鉴别地理思维品质。
地理高考命题思路:素养立意+真实情景+设问创新
地理高考综合题的命题形式:主题+区域+地理过程研究
常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设置2-4个问题:描述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或表现特征
分析地理运动机理或特征的形成原因
分析评价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不利)
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区位因素分析评价
分析人地关系和区域国土整治方面的问题
大主题 、小区域、 小切口、深挖掘、大纵深、用新材料、问新问题、考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
回避地理答题模板,回避答案套路。项目式学习要求,引入最新的元素设题。
高考命题新变革:
从去情景化到情景真实再现
从碎片化到结构化
从知识到知识+语言+思维
从做题到做事
从封闭到开放
从标量到向量
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学习高考评价体系,领悟地理命题精髓
高考评价体系三个转变:
考试评价到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知识立意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
考查内容到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
(二)精设复习专题,谋划备考对策
要有复习主题,设计主线,不要一盘散沙,多梳理,多用思维导图。
1、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聚焦点--找准问题,补齐短板,改错纠偏,温故知新。
2、以微专题为抓手,以结构化为突破口,--着力核心素养,破解疑难,提能增效。
3、以提能增分为落脚点--向答题规范分数,颗粒归仓
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是一个平台,是一面旗帜,是湖北高校高考风向标,是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升的黄金平台。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七市(州)高三联考质量分析会给我给我们创造一个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平台。让我们参会人员够通过此次研讨,增进交流碰撞思想,收获丰硕的成果!
![]() |
![]() |
![]() |
![]() |
![]() |